展覽簡介

前言

澳門位處鹹淡水交界,在城市化以前的澳門半島、氹仔及路環沿岸生長著各式各樣的魚類、甲殼類和貝類動物,物種豐富,並成為原住居民的食物。牡蠣—本地人稱為蠔,是當時其中一種主要海產。生長於沿岸礁石的牡蠣,除了作為食品外,在人們長期的觀察下,了解到蠔肉及蠔殼的多種用途,並且很早以前就以人工養殖的方法,培育出優質的牡蠣。

十九世紀中葉以後,珠江口城市養蠔業發展蓬勃。在澳門,蠔塘處處,蠔乾更成為當時大宗交易的出口商品。進入二十世紀中葉以後,正如許多港口城市一樣,隨著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,污染物不斷增加並流入鄰近水域,導致水質改變。自此,澳門再不適合養殖食用蠔,本地的蠔塘亦逐漸消失。

今天,在澳門半島及路氹一些原始海岸部份,我們仍可看到一些天然蠔礁。雖然,那裡生長的蠔並不適宜食用;但從科研數據中顯示,蠔能有效地淨化海水,故有“生態工程師”之稱號。此外,蠔更是海岸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。天然蠔礁的作用有如紅樹林濕地,在保護沿岸之外,還構成了重要的海洋物種棲息地;其存在直接影響著海岸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。

展覽精華

展場分為歷史與現代的兩大主題區域,引導觀眾從歷史結合生態的角度,認識澳門沿岸的重要海洋生物物種--蠔,其用途以及與澳門的歷史因緣。

1. 蠔鏡與澳門

展覽選取了一些有關雙貝類軟體動物—蠔鏡的古文獻記錄,以及其與澳門古地名的關聯句子懸掛空中,探尋澳門又名“蠔鏡澳”箇中的歷史緣由

2. 蠔鏡的真身

展覽中還能看到“蠔鏡”的真身—由文化局借出在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的蠔鏡片,清楚看到該貝類的分辨特徵。

3. 復刻“蠔殼窗”

蠔殼窗是常見於本澳中、西傳統建築物中的的窗戶,但原來其窗貝卻非來自蠔殼,而是一種在古代稱為“蠔鏡”的貝類呢!博物館工場精心製作了兩扇中式和西式的貝殼窗裝置,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“蠔鏡”應用在建築上之美學。


4. 領先歐美的養蠔業

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善於觀察大自然,很早就留意到蠔的生長情況,了解到蠔的各種用途。在宋代中國已有種養生蠔的記載,到十九世紀末養蠔業在中國已非常成功和普遍,而同時期歐美國家養殖生蠔的事業卻仍處於開發的階段,澳門的養蠔業亦是在此時開始,更曾盛極一時,對本地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。

中國館 - 1883年倫敦國際漁業展覽
影像來源:Freshwater and Marine Image Bank

5. 澳門蠔油業

蠔油在中華飲食生活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調味品,展覽中透過上世紀的相片、實物如蠔油桶殘件和印刷廣告等,講述了澳門蠔油業的軌跡。

6. 旋轉標本牆

走到以現代為主題的區域,這裏展示了海洋中之大千世界,除了有巿政署慷慨借出本澳部分沿岸的動植物標本,還有本館所精選外形獨特的貝殼,有些種類曾用作古代錢幣,也有宗教的裝飾品,反映生物與人類文化生活的聯繫。

工作坊及活動

『緣起蠔鏡』窗貝掛件製作工作坊

讓公眾近距離了解及認識澳門以至嶺南地區傳統建築用的窗貝。

活動無需預先報名,費用全免。

地點:海事博物館展館

地點:大炮台花園

2024年4月13、20、27日

及 5月4、11、25

(週六)

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

2024年4月14、21、28日

及 5月5、26日

(週日)

上午10時至下午1時

2024年5月12日 (週日)

下午2時至6時

*國際博物館日聯館活動

響應“國際博物日”開放日活動

2024年5月18及19日 (週六、日)

上午10時至下午12時30分

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

地點:海事博物館


『緣起蠔鏡』窗貝掛件製作工作坊


互動遊戲


模型船操控體驗

海事博物館已全面免費開放
歡迎公眾前往參觀

開放時間:上午10時至下午6時
(下午5時30分停止入場,逢週二休館)

地址:澳門媽閣廟前地一號海事博物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