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港臨時防洪工程

  特區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內港的水患問題,致力尋求解決內港水患的辦法。2011年,成立了“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”,成員包括 :土地工務運輸局、運輸基建辦公室、交通事務局、地圖繪製暨地籍局、環境保護局與海事及水務局,並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。

1. “見縫施堵”內港臨時防洪工程

  2012年就內港水患整治措施進行專項研究,其後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,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,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、擋水牆等,加強岸線的防洪作用。防洪工程的設計高程為2.30米,相等於潮高4.10米,即以抵禦十年一遇洪水為標準。上述工程已於2015年完成。海事及水務局每年派員到內港碼頭講解及示範防水旱閘之安裝程序,以及進行防水旱閘安裝的演練。

防水旱閘及擋水牆
  

 

  為落實內港臨時防洪措施,2016年海事局編制了“內港臨時防洪措拖預警通報及啟動應急機制”,當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發出黃色或以上的風暴潮警告時啟動。海事局會透過電話及Whatsapp群組的方式通知內港碼頭的聯絡人安裝防水旱閘。另外,當強烈季候風疊加天文大潮,氣象局預期內港一帶水浸為0.35米或以上時會通報海事局,海事局亦會啟動預警通報機制,協調內港地勢較低的碼頭安裝擋水板。

安裝防洪擋水設施
   

 

2. “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及應急方案”

  2017年8月23日,颱風“天鴿”襲澳,所帶來的風暴潮與天文潮形成疊加效應,對本澳低窪地區造成嚴重破壞,本澳的水位監測站錄得最高達5.58米潮高。

 

   為長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,工務部門現正積極推進在灣仔水道口建設擋潮閘,以抵擋200年一遇的洪水。然而擋潮閘工程預計由工程從立項、中央審批到工程實施完工,至少需要數年時間。在這段期間,為了防止內港區因颱風或暴雨而造成大規模水浸,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特區政府委托科研單位在原有防洪設施的基礎上,開展優化研究,務求提高內港整體防洪及排澇能力。

 

 2.1優化防洪潮工程

  根據國家現行的規範標準《水利水電工程圍堰設計規範》(SL 645-2013),對於失事後會淹沒重要城鎮、交通幹線,使用年限大於3年的圍堰,級別為3級(規範中最高級別),對應洪水標準為10年至20年。結合澳門內港碼頭區的實際地形特徵、現有防洪設施、淹沒損失情况、實施可行性、建設投資比較等分析研究,決定取有關標準的上限,即以抵禦20年一遇的洪水作為工程的防禦標準,設施的設計高程為3米,對應潮高4.8米(即防洪牆的高度約為1.5米)。

   工程範圍南起媽閣航海學校,北至林茂塘海港樓,堤線總長度約2.39公里 ,其中半活動防洪牆約225米,全活動防洪約943米,鋼筋混凝土防洪約486米,其餘爲利用現有圍牆、水上街市、十六浦、11A至12號碼頭酒店地下停車場外牆等。

 

 2.2優化排澇工程

  當內港出現暴雨遭遇灣仔水道高潮位情况,極易引起水浸。要解决內港的洪、澇災害,防洪工程和排澇工程缺一不可。為此,建議沿內港岸線佈置7座固定式水泵方形泵井,且配合市政署新建雨水泵站及配套截流箱涵以緩解當內港出現暴雨,且遭遇灣仔水道高潮水位出現之內澇災情,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。

 

3. 內港防洪退水拍門安裝工程

  為加快嚴重風暴潮後內港區域的退水速度,使內港的整體環境和秩序能更迅速地回復正常,本局已於2019年6月完成了“內港防洪退水拍門安裝工程”,在內港沿岸一帶低窪地點安裝14套退水拍門。每套退水拍門由兩個拍門組成,每個拍門洞口的尺寸為1米寬0.5米高,由不鏽鋼製造。如出現嚴重風暴潮,當風暴潮開始退卻時,海面潮位和路面水位會出現高差。在測試中,當路面水位高於海面潮位約5厘米時,退水拍門便會因水壓推開自動排水。拍門上方亦設置了手動裝置,當遇上緊急需要時,可以手動開啟排水,基本上可達至街道積水與海面潮位同步消退。另一方面,為避免大型垃圾阻塞拍門,同時防止偷渡行為,退水拍門亦設有金屬欄柵。每個拍門組件重約140公斤,當出現嚴重風暴潮時,拍門依靠自重及潮水壓力實現閉合,並輔以防水膠邊減少滲漏率,能有效防止海水在短時間內湧入內港。本局會負責退水拍門的日常巡查工作,尤其在風季期間確保退水拍門能正常運作。

內港退水拍門工程提前完成

內港低窪地點安裝了14套退水拍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