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着東望洋燈塔160周年、國務院明確澳門特區政府管理海域10周年之際,海事及水務局轄下海事博物館舉辦“守望百年”專題展,讓公眾更有系統地了解澳門近代的海事管理、測量、海圖和導航設備之演變,以及澳門東望洋燈塔由古至今的發展歷史和文獻資料,一起見證這些守護澳門百年的海上明燈。展期由2025年10月11日至2026年6月8日。
澳門是一個港口城市,在大航海年代更是國際知名的商業港口,為了讓船隻安全進港,各種導航工具相應出現。對船員來說船隻在夜間接近海岸之時就是最緊張及關鍵的時刻,1865年9月位於澳門最高點的東望洋燈塔,按其獨有的節拍射出第一束光柱,代表著澳門一個信號時代的開始,並引領航船安全進港。自運作至今,這座遠東最早的現代化燈塔曾面對無數風吹雨打,歷史長河的洗禮,使其外觀及內部結構經歷了不少改變。
時移世易,今天東望洋燈塔的光仍然環視著澳門的夜空,也成為澳門的重要旅遊地標,但因現今各種新的定位儀器,燈塔已不是主要的導航工具,海上的航標燈號也起著重要的引航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科技發達的年代,海上航行技術及設備已大大改進,然而由於近岸水域受著各種自然界的動力影響,再加上越發多樣而繁忙的海上活動,海域安全與管理始終是港口城市所須持續關注的事務。
多年以來,海事及水務局對澳門附近水域行使海上事務職權,如海事服務、港口管理、船舶登記、疏濬、航道及航標燈維護、乃至水道測量及製圖等工作。為支持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,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5年12月20日頒布第665號國務院令,公佈了新的《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》,將澳門特區海域面積明確為85平方公里。由此,澳門特區海域正式納入至海事管理範圍,海事及水務局亦增加了協調管理海洋事務的職能。
海事博物館於2025年10月11至12日10:00-13:20及14:30-18:00,舉辦『燈塔密碼』工作坊,透過手作體驗,讓公眾了解及認識澳門東望洋燈塔射燈的特色,工作坊無需預先報名,費用全免。